一、黄眉鹀与黄喉鹀的区别?
黄眉鹀:体重15-24.0克,体长130-166毫米。属小型鸣禽。头顶和头侧黑色,头顶中央有一白色中央冠纹,前段较窄,到中央变宽。背棕色或红褐色,具宽的黑色中央纹,腰和尾上覆羽棕红色或栗色,两翅和尾黑褐色。下体白色,喉具小的黑褐色条纹,胸和两胁具暗色条纹。雄鸟头部黑色具条纹,有显著的鲜黄色眉纹。下体更白而多纵纹,翼斑也更白,腰更显斑驳且尾色较重。黄眉鹀的黑色下颊纹比白眉鹀明显,并分散而融入胸部纵纹中。与冬季灰头鹀的区别在腰棕色,头部多条纹且反差明显。虹膜暗褐;上嘴褐色,下嘴灰白;脚肉褐色。
栖息于山区混交林、平原杂木林和灌丛中,有稀疏矮丛及棘丛的开阔地带,也到沼泽地和开阔田野中。一般集小群生活或单个活动或与其它鹀类混杂飞行。杂食性,主要以杂草种子、叶芽和植物碎片等为食,也吃昆虫。繁殖期在地面或灌丛内筑碗状巢。分布于中国、日本、韩国、老挝、朝鲜、蒙古和俄罗斯。繁殖于俄罗斯贝加尔湖以北。越冬在中国南方。
黄喉鹀(学名:Emberiza elegans):属鸟纲、鹀科的小型鸣禽,体长约15厘米。喙为圆锥形,与雀科的鸟类相比较为细弱,上下喙边缘不紧密切合而微向内弯,因而切合线中略有缝隙;雄鸟有一短而竖直的黑色羽冠,眉纹自额至枕侧长而宽阔,前段为黄白色、后段为鲜黄色。背栗红色或暗栗色,颏黑色,上喉黄色,下喉白色,胸有一半月形黑斑,其余下体白色或灰白色。雌鸟和雄鸟大致相似,但羽色较淡,头部黑色转为褐色,前胸黑色半月形斑不明显或消失。
栖息于低山丘陵地带的次生林、阔叶林、针阔叶混交林的林缘灌丛中,尤喜河谷与溪流沿岸疏林灌丛。一般主食植物种子。非繁殖期常集群活动,繁殖期在地面或灌丛内筑碗状巢。分布于俄罗斯、朝鲜、日本和中国等地。
二、黄眉鹀怎么养?
黄喉鹀,又称黄蓬头,眉子,虎头凤。这种鸟是不错的,主要是叫口好,也容易饲养。在雀类鸟中又比较漂亮。但生鸟性比较大,选购时应该挑新鸟,新鸟腿呈粉红色并有光泽。挑选 好的黄喉鹀在选购时请留意以下几点:
1,必需是雄鸟
2,喙基部要宽,前面要尖,并选长一些的,俯视整个喙应有蜂腰状。
3,性旺时喙黑,落叫时色浅。
4,喉部黄色色斑(俗称叶子)要亮。
5,黄喉下方的半园黑斑(俗称月儿或月子)要大,半园下方呈尖型的叫口更勤。6,背羽尽量选择红色多的。
7,毛要薄。
8,三长鸟最好,嘴长、身子长、腿长。饲养
1,此鸟日常管理比较简单,主食谷子,鸡蛋黄拌小米,少量苏子和面包虫。
2,黄喉鹀不大喜欢吃蔬菜,有个别的吃少量黄瓜心。
3,鹀类鸟的洗澡是以水浴为主,但是也有喜欢沙浴的。
4,定期喂一些营养土或者陈年老土。
5,黄喉鹀换羽需要特别注意,不能受风,并且尽量不挪移地方。
6,换羽如果不顺利,可加喂稗子。
催性在每年开春后,鸟逐渐起性时,可以用多只一茬毛以上的黄喉鹀隔开笼子相斗,这时黄喉鹀相互发出“咂咂”声(新雏不可),这样鸟很快就可以上性。
三、黄眉鹀是笼养鸟?
答:是的。
黄眉鹀是雀形目鹀科动物,体重15-24克,体长130-166毫米,属小型鸣禽。性怯疑而又寂静,每天多数时间隐藏于地面灌丛或草丛中。很少鸣叫,只在受惊起飞时才发出叫声。
黄眉鹀分布范围广,目前没有人工饲养,分布于中国、日本、韩国、老挝、朝鲜、蒙古和俄罗斯,繁殖于俄罗斯贝加尔湖以北,越冬在中国南方。
四、黄眉鹀和白眉鵐的区别?
黄眉鹀和白眉鵐是两种不同的鸟类,它们在外观和生态方面有一些明显的区别。
1.外观特征
- 黄眉鹀:体长约15厘米,头顶和背部是深灰色的,翅膀和尾巴呈棕色,眼睛上方有一条明显的黄色眉毛。
- 白眉鵐:体长约17厘米,嘴基部有明显的黑色斑点,头顶、背部和翅膀呈灰褐色,下颚至颏部及两侧羽毛呈橙黄色,颏部以下有一道白色眉纹。
2.分布地区
- 黄眉鹀:占据了亚洲东北地区到日本群岛、朝鲜半岛以及中国北部大部分地区等地。
- 白眉鵐:主要栖息于中国华南、西南以及台湾等地区。
3.生态习性
- 黄眉鹀:主要栖息于山地和河谷的灌丛、草丛、灌木丛中以及露天田野里。以虫类、种子等为食物。
- 白眉鵐: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中,以昆虫、果实、种子以及小型爬行动物等为食。
虽然它们名字中都有“眉”的字眼,但在外观上黄眉鹀的黄色眉毛更为明显。同时,两者分布区域和生态习性也有着差别。
五、黄眉鹀公母叫声区别?
鹀类在分类上原属于雀科鹀属,喙形如同雀一样都是锥形喙,适于以植物种子为食(但并不是说它们不喜欢吃虫子)。上喙和下喙咬合不紧密(即由于上喙喙缘具内凹的缺刻,故上下喙紧闭时之间会有一条细缝)是检索表上鹀区别于雀的最主要特征之一。而现在的分类系统中则将鹀分离出雀科,独立成鹀科。
在外形上鹀科所有种大小差异相对不大,我国的鹀体型介于从13厘米的小鹀到19厘米的黍鹀之间,体形基本近似,可以以常见的麻雀作为参考。大部分的种类外侧尾羽白色,次外侧尾羽一半为白色,故在野外观察时很容易地借助此特征将它们与雀区别开。背部总有深色纵纹,某些种类由于翼上覆羽的淡色羽缘而呈现出一至二条翅般。一般而言大部分鹀都具有其显著特征性羽色或是形态可区别彼此。
鹀类在非繁殖季节的叫声单调,通常呈不同音色的短促“ze-ze-”音(如同以舌抵住上颌齿末瞬间小吸气发出的声音),其中灰头鹀的较响亮明显,白眉鹀的稍显细弱,黄喉鹀的略带金属音,当然这需要大家野外观察时慢慢体会,对声音的理解也是见仁见智。繁殖季节鸣唱婉转优雅,韵律多变。
六、黄胸鹀与栗耳鹀区别?
1.形态特征不同
黄胸鹀属小型鸣禽,体长14-15cm,有2个亚种。额、头顶、头侧、颏及上喉均黑,翕及尾上覆羽栗褐;上体余部栗色;中覆羽白色,形成非常明显的白斑;颈胸部横贯栗褐色带;尾下覆羽几纯白;下体余部鲜黄色。
栗耳鹀是雀形目鹀科的鸟类。体长16cm。繁殖期雄鸟的栗色耳羽与灰色的顶冠及颈侧成对比;雌鸟及非繁殖期雄鸟相似,但色彩较淡而少特征,和第一冬的圃鹀很相似,但区别在耳羽及腰多棕色,尾侧多白。
2.生长习性不同
黄胸鹀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开阔平原地带的灌丛、草甸、草地和林缘地带。
栗耳鹀喜栖于低山区或半山区的河谷沿岸草甸, 森林迹地形成的湿草甸或草甸加杂稀疏的灌丛。
3.分布范围不同
黄胸鹀分布于芬兰、俄罗斯、中国、蒙古、朝鲜、日本等地;越冬于欧洲中部、南部、巴基斯坦、印度、尼泊尔、不丹、孟加拉国、缅甸、中南半岛和马来西亚以及菲律宾等地。
栗耳鹀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西段至中国、蒙古东部及西伯利亚东部;越冬至朝鲜、日本南部及印度支那北部,中国分布从东北,经沿海至华南,台湾,海南,四川,贵州 。
七、黄胸鹀读音?
huáng xiōng wú
“黄”,普通话读音为huáng。“黄”的基本含义为像金子或向日葵花的颜色,如黄色、黄昏;引申含义为事情失败或计划不能实现,如事情黄了。
在日常使用中,“黄”也常做形容词,表示枯黄,如黄落、枯黄。
“黄”,初见于商朝甲骨文时代,像一个人,在胸前带着佩玉—璜,后来借为表示颜色名的“黄”,后来又在金文时代、楚系简帛时代、秦朝小篆时代、秦系简牍时代中发现,“黄”字简体版的楷书从秦系简牍时代演变而来。
八、白眉鹀叫声好听吗?
白眉鹀的叫声肯定好听。
白眉鹀雄鸟春羽整个头黑色,头顶中央有一显著的白色中央冠纹,眉纹白色长而显著,从嘴基直到颈侧,颚纹亦为白色长而宽阔并延伸至颈侧,后颈沾栗红色。背、肩栗褐色有时沾橄榄灰色、具显著的黑色中央纹,腰和尾上覆羽栗色或栗红色,有的具灰白色羽缘;翅上小覆羽灰色或灰褐色,中覆羽和大覆羽黑褐色具皮黄色或沙皮黄色羽缘,有的尖端棕白色或白色;飞羽褐色或黑褐色,外侧飞羽具窄的白色羽缘,内侧飞羽具红褐色或栗红色羽缘。
九、东北黄胸鹀别名?
答:
1 东北黄胸鹀的别名是东北黄鹀。
2 这个答案得出的原因是因为在鸟类学中,东北黄胸鹀的学名为Emberiza cioides,而其别名中的“黄胸”一词是因为其胸部呈现出明显的黄色。
此外,东北黄鹀也是一种常见的候鸟,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远东地区。
3 如果你想观察东北黄鹀,可以前往它们的分布地区,或者在春秋季节的迁徙期间在适当的地点观察。
此外,也可以通过鸟类手册或者鸟类APP等工具来了解更多关于东北黄鹀的信息。
十、黄喉鹀几月迁徙?
黄喉鹀除西南亚种在中国为留鸟不迁徒外,其余两亚种均迁徒。春季最早在3月。繁殖期间单独或成对活动,非繁殖期间、特别是迁徙期间多成5~10只的小群,有时亦见多达20多只的大群,沿林间公路和河谷等开阔地带活动。性活泼而胆小,频繁地在灌丛与草丛中跳来跳去或飞上飞下,有时亦栖息于灌木或幼树顶枝上,见人后又立刻落入灌丛中或飞走。多沿地面低空飞翔,觅食亦多在林下层灌丛与草丛中或地上,有时也到乔木树冠层枝叶间觅食。
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,繁殖期间几全吃昆虫。在长白山的研究,除成鸟在繁殖期间主要以昆虫为食外,幼鸟则多以昆虫的幼虫为食,主要有鳞翅目夜蛾科、麦蛾科、尺蠖科、螟蛾科、膜翅目叶蜂科、毛翅目石蛾科、双翅目食蚜蝇科。
- 相关评论
- 我要评论
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