放养鸡经常发生堆压死亡现象,实际生产中必须解决好这个问题,不然可能引起大批死亡,造成重大经济损失。
一、原因分析
(1) 温度不当
鸡舍温度过高或过低,舍内供温不均,尤其是潮湿低温等原因最容易出现鸡群堆压死亡现象。
(2) 疫病影响
鸡群发生疾病时,可能出现扎堆现象,尤其是受寒感冒,诱发支气管炎,禽流感,法氏囊炎等疾病。
(3) 空气污染
部分养鸡户为了防寒保暖,尤其在育雏期大多关闭门窗,甚至生火取暖,空气污浊,引起氨气、二氧化碳浓度过高,因缺氧而导致鸡群堆压死亡。
(4) 突然应激
鸡只胆小,遇有突如其来的刺激,听到导常声音,都会惊慌失措,尤其是遇到鼠、猫、狗、鹰等兽害侵袭,就会受惊扎堆引起窒息死亡。
二、防治措施
(1) 创造适宜环境
一是温度。饲养放养鸡(30日龄以上)的适宜温度为 18~20 ℃。1~7日龄雏鸡刚从孵化温度 (37~38 ℃) 出来,要保温,1周龄内的育雏温度应控制在 34~36 ℃,以后每周下降 2~3 ℃,到 6 周龄时降至 18~20 ℃。温度过高过低都可能引起堆压。二是湿度。饲养放养鸡的适宜湿度为 60%~65%。雏鸡刚从高湿度的出雏器转到育雏舍,要有一个过渡期。育雏第 1 周要求湿度为 70%~75%,第 2 周为 65%~70%,以后保持在 60%~65%。三是通风。通风的目的是排除舍内污浊空气,换入新鲜空气,且可有效降低舍内湿度。自然通风主要靠开闭窗户来完成,机械通风则利用风机来完成。生产中要特别注意冬季舍内的通风换气。四是光照。放养鸡大多采用自然光照。育雏期的前 3天,应采用 24小时的连续光照制度,光线强度为 50 勒克斯 (相当于 1 平方米 15~20 瓦白炽灯光线),便于雏鸡熟悉环境,采食、饮水和有利于保温。4~7日龄,每天光照 20小时;8~14日龄,每天光照 16小时;以后采用自然光照,光照强度可逐渐减弱。
(2) 控制饲养密度
0~2 周龄雏鸡平面育雏饲养密度为每平方米 30 羽,3~4 周龄为 25羽,5~6周龄为 15羽左右。在合理的饲养密度下,雏鸡采食正常,生长均匀。密度过大,影响生长,且易发生啄癖,死亡率较高。密度过少,体温难以保证。实际生产中应防止因密度不均造成的扎堆现象。
(3)适宜放养时间
雏鸡脱温后,一般于4周龄后,白天温度在15 ℃以上则可开始第一次放养。气温较低季节,宜适当延迟到40~50日龄开始放养。每天放养时间为上午10时至下午5时。
(4) 设立栖架设施
鸡有高栖过夜的习性,每到天黑前,总想寻找高处栖息,如无栖息架,多数鸡只则拥挤一角栖伏地面,容易造成扎堆,对健康不利。因此舍内应设有栖架。栖架有两种:一种是将栖架做成梯子形靠立鸡舍内,为收立式栖架;另一种是将栖架钉在墙上,为固定式栖架。据笔者试验,设有栖架的试验鸡 30至50日龄组扎堆鸡 245羽,占 6.9%,比无栖架的对照组扎堆鸡 694羽,占 15.3%,减少 8.4个百分点;试验组 50 日龄以上扎堆鸡 228 羽,占3.2%;无栖架的对照组扎堆鸡778羽,占14. 9%, 减少 11.7个百分点。因此,设立栖架可有效防止扎堆,减少鸡群损失。
(5) 预防鸡群疫病
防控放养鸡疫病应以预防为主。7 日龄应滴眼或滴鼻免疫预防新城疫+传染性支气管炎;14日龄饮水免疫预防法氏囊炎;21日龄滴眼或滴鼻预防新城疫+传染性支气管炎;28 日龄饮水免疫预防法氏囊炎。对肠道细菌性感染(如白痢、霍乱等)要定期进行药物预防。特别是 20日龄前后,一定要预防球虫病,尤其是地面垫料散养鸡群。1~4 日龄,应预防鸡白痢和大肠杆菌,可用氧氟沙星等药。6~9 日龄,预防呼吸道疾病,可用酒石酸泰乐菌素等药。12~15 日龄,再次预防鸡白痢和大肠杆菌,可用硫酸新霉素等药。18~20 日龄,再次预防球虫病,可用三字球虫粉,或饲料中添加尼卡巴嗪,或乙氧酰胺苯甲酯预混剂。26~29日龄,应预防肠道和呼吸道疾病的交叉感染,可用氟苯尼考等药。
(6) 防止受惊应激
放养鸡群,要随时注意天气预报,如遇暴雨或大风,应及时赶回鸡舍,防止在野外淋雨扎堆死亡。还要注意野兽伤鸡,特别是蛇、黄鼠狼、老鹰等。开始放养时,可在饲料或饮水中加入适量维生素 C或复合维生素B等,以预防各种应激。
- 相关评论
- 我要评论
-